• 首頁 / 學習調研 / 正文

    關于依托古田知青文化旅游 助力鄉村振興之探索與思考

    作者:阮詩彬      來源:學習大軍網      2022-12-28 23:36:39

    1968年12月22日,為了響應毛澤東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比珖鞯爻擎偝霈F了大量的知識青年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知青們深入田間地頭生產第一線,和廣大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閉塞的農村帶來了一股新風。他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在勞動中了解社會,了解農村,了解農業,了解農民,和農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培養了自強、自立、自信、自重的品格,形成了堅忍不拔、艱苦奮斗的知青精神。

    知青文化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初期發展階段中的特殊產物,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政治和經濟的特征,也形成了新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獨特文化形態。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發展、政治開明,文化和歷史反思成為社會的一種潮流。知青文化再次成為親歷者和研究者們關注的熱點,知青文化的主流精神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并且知青文化的開放性和傳遞性也深深地影響著社會大眾,“知青歷史”成為了新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青文化”、“知青精神”已經載入了中國當代史冊。

    一、古田知青的基本情況

    從1970年2月28日,古田縣第一批知青開始“上山下鄉”,此后總計有7000多名(不含農村返鄉知青)到各公社大隊插隊落戶,僅當時的福清縣便先后有五批1225名福清知青到古田大橋、吉巷、鳳都、鶴塘、杉洋、卓洋、泮洋、大甲等8個公社58個大隊及邊遠山村插隊落戶。   

    廣大知識青年從城市到農村山區過著艱苦的生活。白天參加勞動,插秧、犁田、耘草、采茶、養豬、種白木耳等,晚參加夜校、學習、讀報、文化娛樂等活動,受到了勞動鍛煉的考驗,涌現許多先進單位和積極分子,對古田的方方面面貢獻巨大。

    1.知青為古田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知青的到來,為村里增添了強壯的勞動力,當年古田部分鄉村的知青人數與所在村全勞力數相差無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與農民一樣,起早摸黑勞作于田頭地角,“耘草”、插(拔)秧、施肥、壘田梗、割稻,日常里攀登數十里陡峭的山路挑稻谷、竹籃到公社、返村時再挑回一百多斤的化肥、骨粉,承受了艱難和困苦的磨練,更是積極參與山村公路的修建、水電站建設和植樹造林等基層建設,吉巷鄉七茶洋大隊團支部更是因此獲全省植樹造林先進單位。在向當地農民朋友學習勞作的同時,知青們也積極倡導科學種田,向干部群眾宣傳科學種田的新方法,并提出只有通過改良農具、創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開展農業科學實驗來促進生產。農閑時,同村民一起積農家肥,選良種。知青們的到來,改變了以往農業廣種薄收,作物單一,產量不高的局面,更是為當地農業發展從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發展,如在杉洋的知青用家鄉帶來的白木耳菌種,在茶場試種椴木銀耳,和村民共同學習草菇培育技術,因地制宜生產草菇,增加了村民收入,而更多如姚淑先、彭兆旺、戴維浩等知青扎根古田食用菌,為全縣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2.知青為古田教育貢獻力量。

    古田知青下鄉的很多地區,地處偏僻,大都處于封閉、半封閉的狀態,教育文化事業相當落后,在當地居民中,文盲異常多,受到中小學教育的人口比例非常低。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大多數來自大中城市和當時的知青們會在晚上組織掃盲夜校,普及教育,以此來緩解古田邊遠山區教師短缺的難題。不僅如此,在村莊發展和建設方面為大隊干部建言獻策謀發展,他們的業績也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肯定和上級的表彰。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眾多分散知識青年投入到了考場沖刺中,開啟了人生新的旅程,大部分知青成為了光榮的教師,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教育。他們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

    3.知青為古田文藝貢獻力量。

    當時這些知青的到來給古田農民的文娛生活注入全新的活力,他們唱歌跳舞,舞臺表演,樂器彈奏樣樣精通,文藝氣息布滿山區各個角落。還有多名知青入選為古田縣文藝宣傳隊成員,逢年過節、上級文藝匯演,這批知青都成了主力軍,更可貴的是有時在春節期間他們放棄回家過年,堅持留下來組成了文藝宣傳隊,到各大隊巡回演出,為農民送上耳熟能詳的歌曲、戲曲、小品,讓當地群眾享受了原汁原味的文藝大餐?,F今在古田縣音樂家協會中有許多上山下鄉的知青會員,他們年輕時就有文藝專長,經?;钴S在各種舞臺上,現在又成為協會文藝骨干。近年來,在縣委宣傳部、文旅局、婦聯等單位組織的慶祝節日、專題宣傳演出活動上,在器樂,戲曲,聲樂公益活動中,都能見到這些知青的身影。

    4.知青為古田新風尚貢獻力量。

    知青們在磨煉自己之外,也為古田山村帶來了活力,建立了新風尚。隨著女知青的到來,逐步改變了山村女人不下地勞動的傳統習俗,也改變了女人的褲子不能晾曬在太陽下的舊俗。其中大甲“婦女耕山隊”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由20多名女子組成的,在院后山牛項頭開荒耕種。1975年后,一批本地高中畢業女學生陸續回鄉,也加入了婦女耕山隊。針對隊里女青年大多數是童養媳,絕大部分人沒上過學,文化程度低,有的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的現狀,知青們利用晚上空閑時間,辦起了掃盲班,教學內容包括:識字唱歌、基本算術、科學種植等。很多人學有所獲,漸漸地會看報,會寫字,會記工數,有的還會寫日記。這支年輕的“婦女耕山隊”,后來還成為寧德地區先進婦女耕山隊典型。還有一個群體值得一提,杉洋公社龜山水利工程“女子開山隊”,由10多位福清女知青和回鄉女知青組成,她們巾幗不讓須眉,頂烈日、冒嚴寒在工地上開山、放炮炸石、推車拉土,樣樣精通,其事跡作為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在《福建日報》報道。

    在多年的勞動中,知青與古田農民結下了友情,在知青遇上因難或病痛時,村民們都能視其為家人一般予以救助,讓知青解除困厄。知青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古田山村,幾十年來,他們把古田當作第二故鄉,經常邀約結伴返回插隊地尋親訪友,關注和支持古田的建設發展,為建設古田出錢出力,為發展古田經濟、推動社會良俗作出了貢獻。

    二、古田縣知青文化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知青文化是成長在廣大農村的文化,而知青文化旅游,就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知青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以知青文化旅游活動為內容,以促進農村發展和知青精神傳承為目的的旅游活動。學習知青精神和體驗鄉村風光是知青文化旅游者的主要動機。鄉村生態性和知青文化性是知青文化旅游的核心、所以,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挖掘獨特的知青文化、展現真實的知青生活,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但是,目前知青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通過整理和參考各方面資料數據,歸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投資主體單一。

    與度假旅游、主題公園旅游、遺產旅游開發投人相比,知青文化旅游的開發所需資金要少得多,但要做成精品,贏得市場,也需要投人不少資金。但是目前由于地方政府不夠重視,投資商沒有信心,在知青文化旅游開發未出現明顯利好跡象前,市場主體也是在觀望中。來自社會的資金籌集途徑有一種來自各界知青、社會團體對知青文化挖掘和開發的捐款,使得知青文化旅游開發沒有充分的資金保障,從而導致開發水平不足,產品粗制濫造,缺乏地方特色,單一重復,沒有市場吸引力。

    2.開發認識不夠深入,保護意識弱。

    當前,社會各界還尚缺乏對知青文化價值的正確認知,而基層政府因為干部的專業素質有限等因素對知青文化內涵價值缺乏足夠的了解認識,為了一方政績,會把主要精力和重心放在工農業生產發展上,就是旅游業發展往往也是偏向生態農業、古村落等開發,針對知青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往往就顯得不那么重要。

    3.開發內容單調,效益不高。

    知青文化旅游開發多處于初級的旅游利用階段,旅游方式單一化,活動內容單調,研究、提煉、挖掘不夠充分,存在著無法理解、讀不懂的尷尬,知青文化資源開發乏可讓旅客直接參與的活動,直接導致景點吸引力弱,旅客走馬觀花不愿長時間停留。同時,旅游服務質量也不高,無法讓游人產生再次參觀的愿望,回頭客往往只有原來的知青。加之與當地其他資源的挖掘不夠,餐飲、住宿、紀念品等沒有凸顯特色,質量配不上價格,甚至大部分開發點吃住行游購娛都得不到基本滿足,刺激消費能力較差,文創等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的費用較少,旅游產品開發沒有得到有效規劃安排,盈利競爭力不足,經濟效益不佳,只能因陋就簡,惡性循環,以致設施不全甚至荒廢。

    4.市場營銷手段落后,力度不足。

    政府和旅游開發商在知青文化旅游的宣傳營銷手段單一,主要停留在本地原有的知青返鄉故地重游上,且在觀光旅游層次上,沒有將文化旅游與觀光旅游有效結合,合理做好網絡宣傳。

    三、挖掘知青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知青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留在那個時代,與那些時代的記憶一同塵封,而今留給后人的只剩下那些灰色的記憶。然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的歷史組成部分,“知青文化”總是會不時喚起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對那群充滿激情的年輕人的記憶。如何針對這種懷舊的情結,打好“知青文化”概念牌,以知青文化為依托,不斷挖掘和傳承知青文化特色,凝聚古田本地的宗祠文化、家風文化和古民居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結合目前大甲林峰村實際,本文認為現階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知青文化的開發做出思考。

    1.打造知青特色文化。

    為打造好“知青文化”品牌,大甲鎮林峰村投資70多萬元建設知青文化展示館。大甲鎮林峰村知青文化展示館從收集資料到落成開館,歷經三年之久,展示館原屬70年代知青居住的宿舍和大隊部,主要以知青文化為主題,通過展示福清知青在古田的生產生活相關資料,以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真實、客觀地還原了知青們在難忘歲月的珍貴記憶,也為林峰村增加一處人文景觀。通過打出“溫故”牌,引起人們懷舊、感悟的心理需求,將知青文化作為林峰村的文化之魂,林峰村以特色的知青文化、古民居與新農村的建設為吸引點,打造知青文化底色的特色古村落。

    2.激發知青文化文學底蘊。

    林峰村為進一步挖掘知青文化底蘊,通過注冊微信公眾號《大家傳播》開設《知青回憶錄》專欄,專注發表知青情緣文章信息;通過古田縣大型紀錄片《千年臨水情》系列第三十五集—《知青歲月》以林峰村知青下鄉為主題拍攝播放,充分彰顯知青文化底蘊。2020年以來,林峰村深入挖掘文學文化,講好林峰故事,《文明鄉風涵養美麗家園》、《經書致遠、善行澤長》、《地靈人杰、古韻綿長》等文稿被閩東日報、學習強國平臺采用,進一步增添了林峰村的知青文化、家風文化和鄉風文明的文學韻味。

    3.挖掘傳承宗祠文化、家風文化、古民居文化。

    林峰村明清時期古民居二十幾幢,雖然經過幾百年的風霜與歷史的磨礪,但依然文風閃爍、書卷氣濃,令人嘆為觀止。林峰村依托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繼承和保護特色古民居文化。修繕林氏先輩林漢卿兩個兒子林謂敦和林謂鵬建的兩座古民居代表房屋,進一步深入推動傳統文化挖掘和傳承,打造宗祠文化、家風文化。修繕林氏宗祠,弘揚家風家訓文化 ,讓人感受林氏的淵遠流長。

    目前,林峰村以知青文化展示館作為加大對外宣傳的切入點,同時依托全國文明村、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的品牌效應,緊抓文化惠民、文明新風等工作,不斷強化文明支撐,突出風尚引領,把美麗鄉村建設以新創意和知青思鄉舊情節相融合,打造成特色美麗鄉村,2021年林峰村接待了來自各地的游客1萬多人。

    日本高清不卡aⅴ免费网站